SEO三人行

seo网站_seo自学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学者圆桌:迈向文化大都市,上海如何提升“软实力”?

网络整理:06-20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原标题:学者圆桌:迈向文化大都市,上海如何提升“软实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玫洁上海报道城市软实力是上海上半年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近日,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扩大)会议上,800多位市人大代表听取了市政府关于2021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分组讨论评议。其中“浦东”、“数字化转型”、“软实力”正是代表团的热议话题。

对于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并非新议题,今年则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6月,上海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对提升城市软实力做出新布局。

提升城市软实力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文化产业实力、城市治理能力、人居环境、营商环境、文化认同等多方面。上海城市软实力应该如何定位、重点提升哪些方面?在近日举行的桃浦论坛上,多位学者对此展开讨论。

“做精明的协调者”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上海此轮发力城市软实力,有着时代的必然性。“从总体时代发展看,我们常说要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现在似乎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接下来怎么走向强起来?这个过程中,比硬实力更重要的是软实力——软实力可以吸纳全球的资源、补充硬实力方面的短板。”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上海承载的战略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特质,例如,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被要求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曾刚指出,我们正从过去的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而上海在要新一轮主动开放中发挥核心作用、枢纽作用。

也因此,他认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核心点应是开放包容、集成创新——通过开放包容和内部集成创新来实现城市的创新发展。

上海的软实力建设要让谁满意?曾刚分析应该有三部分人。一是有上海户口、长期在上海生活的市民;二是常住居民——没有上海户口、但要在上海长时间生活的人,“如果他们不能从中有获得感,那么上海软实力建设就不能算成功”。第三是国内外与上海有关系的人——不一定住在上海,但和上海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商务、文化、技术等方面。

“上海的软实力发展取决于与如何与周边城市、国外城市联系、融合。上海应更多作为一个精明的协调者、有效的组织者,让各领域的人才在这里融合发展。”曾刚认为,这正是上海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也因此,以上三类人都是上海软实力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建设成效的分享者。

关注海内外人才引进、落户

软实力包括了文化、创新、城市治理等等多方面,其中,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最能体现城市软实力的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能否集聚人才,可以充分印证一个城市是否具备软实力。人才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也包涵着多元化的内容,例如创新导向的科技研发、专业服务的孵化器、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积极高效的政府支持等等,“这些和城市软实力的内容是全面切合的”。王振表示,可从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建设城市软实力。

其中,王振提到两个细节问题。一是从深圳、硅谷等城市的成功经验看,大学可与社区、园区一起形成创新创业社群,“上海很多大学跑到城市比较边缘的地区,某种程度上对社群创新是反向的作用”,王振表示,好在今年上海发力五大新城建设,希望接下来(五大新城的高校周边)可以更好的形成社群。

二是尽管上海坐拥陆家嘴,但贴近年轻人、创业者、创新者的风险投资还待发展完善。王振强调要分清风险投资和资本运作。

进一步看,王振指出,面对国内外的竞争,上海需要剑指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世界顶尖的人才还是在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这是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到的。所以要坚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这则需要上海完善海外人才的引进政策、以及人才的使用政策,包括就业自由、个税优惠等等。

对于国内优秀人才的引进,王振尤其强调了落户问题。他呼吁在全国争抢大学生的背景下,大学生落户的积分要求应该要降低。还有许多跟随企业、研发机构来到上海就业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户籍问题、子女就学问题也应重视,力争为人才营造更好的就业生活氛围。

提高公共服务的“亲和力”

在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孙伟平眼里,城市文化是真实存在的,也塑造着城市居民的集体个性。他认为,理解城市软实力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包括文化价值的吸引力、文化知识的生产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服务的亲和力、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文化体制的引导力。

当下,很多城市正下大力气争取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落户。从城市软实力角度而言,“大学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生产的重要阵地,它还会带动很多例如文化产业、文化传播一系列的东西。”孙伟平表示,发展大学和研究机构是提高文化知识生产力的一种方式。

文化产业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例如上海已瞄准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等一系列定位发力,也正着力打造节展赛事品牌,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时装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

“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反过来也可促进文化知识的生产、带动城市文化的格局。”孙伟平说。他也强调,城市文化产业不能理解为开网吧、洗浴厅等大众休闲产业,而是要实现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就公共服务的亲和力而言,很多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少,比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等,但有些场所观众很少、甚至经常不开门。“怎样真正满足市民需求是关键。”孙伟平表示,这其中涉及如何提高文化体制的引导力、保障力。

他认为,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贴近大众。另一个方面从更好发挥市场力量入手、让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市场化资源配置,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作者:朱玫洁 编辑:钟映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Tags:[db:TAG标签](805705)

转载请标注:SEO三人行——学者圆桌:迈向文化大都市,上海如何提升“软实力”?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