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三人行

seo网站_seo自学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新金融2021:破旧与立新

网络整理:06-11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原标题:新金融2021:破旧与立新)

文/洪偌馨、伊蕾

2021年,尽管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但新金融行业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业务复苏、规模增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并未因为外部冲击偏离轨道,反而因为特殊的市场环境,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快速突破。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从去年底开始,各项监管方案「由点及面」快速推进,市场规则进一步厘清,各机构回归本位,重新出发。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并未停止,从个人信息、数字货币等「基础设施」的搭建,到智能客服、AI金融的广泛应用,再到大财富管理市场的爆发,新金融市场上永远不缺少机会。

2021,破旧之后,立新正当时。

1. 市场再重构

年初以来,金融行业延续了去年末「强监管」的趋势,加上后疫情时代持续震荡的市场环境,一些垂直赛道——移动支付、在线借贷、网络互助等曾新金融潮起时最耀眼的明星,都在2021年迎来了命运的分水岭。

曾几何时,他们都是金融科技创新的急先锋,但在2021年,他们要么挥手告别曾经高增长的神话,要么在大洗牌中重新开始摸索与尝试,要么未能在金融创新进入「新常态」后找到合适的角色与定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其中,经历了超过十年高速增长、孕育了大批上市和准上市公司的在线借贷业务继续遭遇严厉整治,狠狠踩下了发展的急刹车。

继去年四季度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后,2021年初,监管部门又向向联合贷款业务出手——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

其中,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出资比例、贷款余额占比等指标都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而联合贷款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区域性银行,也因该模式涉及「跨区域经营」而遭遇「一刀切」。

层层加码的监管动作几乎堵死了联合贷款贷款的增长空间。

不只是联合贷款,随着下半年《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的下发,助贷业务也开始面临整改压力——该文件明确将互联网平台助贷业务、大数据风控等实质上进行信用评价的业务纳入征信业务的范畴,并强调不得与非持牌机构开展商业征信合作。

随着2022年《办法》正式落地,大多数助贷机构将在征信「断直连」的要求下对业务进行调整,这必然会直接冲击到许多公司的业务增长、营收结构,甚至商业可持续能力。从几家上市公司的动作来看,探索小微、向新消费市场延伸或者出海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新布局。

此外,以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为标志,随着金融创新进一步回归持牌机构、纳入监管范畴,监管部门也对于持牌机构降费率、合规开展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与监管的双重作用下,在线借贷高歌猛进的时代的已经成为过去。

和在线借贷行业一样告别了一个时代的,还有移动支付。虽然后者在2021年只迈出了一小步,却是具有「破冰」意义的一步——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大巨头为标杆,平台之间在逐步落地条码互认互扫,实现互联互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移动支付都是巨头们角力的残酷「战场」,它是互联网巨头们最重要的延伸触角,也是最牢固的生态「防线」。在2021年的反垄断大潮之下,「拆墙运动」也势必会涉及到支付。

今年初,《非银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下发,文件首次围绕反垄断提出了一系列监管要求,以市场份额为标准明确「支配地位」预警标准、认定标准和采取的措施。并强调「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授信活动」等要求。

换言之,互联网世界里长久以来以流量优势拉动金融发展,以规模优势实现「赢者通吃」的局面将被打破,大洗牌之下,主动权和选择权逐步被交还给用户,获客与活客的能力就各凭本事了。

相比于还在持续调整中的在线借贷和移动支付,网络互助的落幕似乎显得有些落寞。

在距离2021年结束还有3天时,国内最大的网络互助平台相互宝宣布将在2022年1月28日24时正式停运。作为一个打破了「余额宝」增长记录的爆款产品,在过去的1200多天里,有超过1亿人参与过相互宝,帮助了近18万参与者,也给更多人带来了保险「启蒙」。

而从整个网络互助行业来看,从2011年大批平台兴起,到后来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平台竞相布局,它也曾创造过许多神话。

然而,随着监管部门的持续整治,网络互助行业迎来了一轮又一轮关停潮,留下的平台不仅面临着合规压力,还有参与者退出、赔付额增加、商业可持续性等一系列挑战。到今年底,蚂蚁集团的相互宝也曲终人散,为网络互助产品画上一个句号。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移动支付背后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和网络互助行业都刚刚迈入发展的第10个年头。相较之下,在线借贷业务的发展时间更长一些,但他们都在新的监管要求与市场环境下,迎来了洗牌与重构,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2. 数字「新基建」

行业的重构、新业态的出现与发展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持。

在我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一个著名的「乘数效应」,即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带来几倍于投资额本身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换言之,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是一个市场起飞的前提。

在这一点上,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同样至关重要。

就像90年代金融行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当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三金工程」——金桥、金卡和金关。其中,金卡工程是一场涉及各类卡基应用的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跨系统、跨地区、跨世纪的电子货币系统,在全国400个城市基本普及金融卡的应用。

金卡工程大大推动了中国银行卡的跨行联网通用,并为后来银联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而银联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支付网络的发展。

还有进入千禧年之后,征信体系的搭建,深刻地影响了零售银行等多个领域,甚至社会经济的运转。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征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也是近两年监管关注的重要领域。

尤其,随着过去十年大数据的爆发和应用,数据成为新时代的「石油」,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授权、采集、使用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市场竞争的关键一环,新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也亟待扩容与改造。

除了立法层面之外,个人征信行业在业务与市场拓展上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百行征信迎来三周年,其累计拓展法人金融机构2084家,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信息主体超2亿人,替代数据源渠道数达30个,基本实现个人和企业征信业务中公安、司法、工商等基础数据源的覆盖。

此外,继年初第二家全国性个人征信市场化机构朴道征信正式揭牌后,今年11月26日,央行公示钱塘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牌照申请,后者也有望成为第三家获批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

未来,他们将为金融或非金融行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诚信和稳定提供重要支持。

事实上,随着我国首个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从源头上严控各种信息滥用行为,将更多主动权交换个用户,整个市场正在朝着更加规范和安全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征信法规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完善是对原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升级,那么2021年,数字货币的发展则是在「无人区」探索,填补「基础设施」的空白。

在今年的一次公开发言中,央行行长易纲强调,CBDC(央行数字货币)使得央行可以在数字经济时代继续为公众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维护支付体系的稳定。

2021年,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工作、覆盖城市、应用场景「全面开花」。

以美团的共享单车试点为例,作为首个无门槛、不摇号、打破地域限制的数字人民币应用活动,美团作为场景方与多家银行展开合作,在一个月内吸引了超过100万用户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并且直接带来了绿色减排的正收益。

而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8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

放眼全球,各国也都在加紧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应用进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货币深入更多场景、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将推动金融服务向更加便利、安全的方向发展,也将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更强大的势能。

数字新基建的搭建和完善,必将催生新的模式,推动新的繁荣。

3. 财富新生态

2022年1月,资管新规开始全面执行,一个资管新时代正式开启。与之相伴的是财富管理市场的大变局,不仅资产规模、用户人数不断创下新高,产品形态、市场结构、用户习惯等都面临重塑。

最典型的便是公募基金的持续火爆。截止2021年11月末,国内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净值达到了25.32万亿,较2020年末增长了27.3%。

其中,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净值规模已经接近8.5万亿,在公募基金总规模中占比达到33.44%,较2020年底增长了31.8%,超过了公募基金的整体增速。这也能看出,中国的投资者对于权益类的基金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华泰证券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当前中国的居民财富配置正由房产和银行理财时代迈向股权时代。居民从地产低流动性、追求理财无风险等投资偏好中抽离,仍需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在波动的市场中探寻长期配置带来的优秀收益。

由此可见,公募基金大发展的背后也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风云变幻。

在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内,打破刚兑、限制非标等要求逐步推进,保本理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相当一部分理财资金转向了净值型产品的代表——公募基金。同时,包括银行、券商、第三方代销等机构,纷纷加大了基金的销售力度并优化了方式。

严格来说是这些机构加大了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投入和布局,而基金销售规模的增长只是结果之一。

2021年可明显的看到,中国的财富管理生态已经愈发丰富且多元。从财富管理的产业链来看,资产端、产品端、渠道端、服务端、运营端等不同的环节都变得越来越专业和精细,并且开放与融合特质也愈发明显。

从财富管理市场的参与角色来说,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以及广大投资者们,也都迈向了更成熟的阶段。典型如商业银行,也纷纷竖起了开放平台的大旗,奔向了大财富管理的星辰大海。

当整个行业开始全面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向,从倚重「代销」向注重「陪伴」发展,这种底层逻辑的变化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财富管理的产业链。新的一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财富管理市场的成熟,我们可以期待机构交出更好的答卷。

4. 金融数字化

金融业本就是一个高度数字化的行业,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数字化」有着不同的内涵。

比如早期重点在于电子化、线上化,主要是围绕从线下到线上的渠道迁移、用户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改变而展开,到最近几年,我们谈及的金融数字化,更侧重于智能化、自动化,并深入到产品、服务、客户运营等全流程。

从2021年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数字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后疫情时代,市场环境、用户习惯发生剧烈变化的关键阶段,作为金融创新主力的金融机构没有错过市场机会,而是纷纷开启了「刀口向内」的数字化改革。过去一年里,包括券商、银行、基金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业机构都在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

从前端的服务与客户体验来看,大力拓展线上服务,实现无障碍的无接触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重塑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是机构发力的重点之一。

比如,更多银行在2021年将App作为零售业务的主战场,通过生态圈的打造在移动端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券商、代销平台也都在通过直播、服务号等方式加强投教与用户「陪伴」。

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零售端业务,包括银行、券商的公司业务等也进一步向线上迁移,数字化程度大幅提升,并开始围绕客户的需求引入合作方,构建更加多元丰富的产业服务生态。

当然,要实现前端服务的优化,对中后台的改造升级才是根本。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前沿技术开始与场景、业务相结合,真正为业务发展提供驱动力。典型如智能客服、「数字人」等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他们其实都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集成应用,随着银行对于降本增效、智能化服务需求的不断能提升,这些技术从概念走进现实,开始大规模商用。

另一方面,为了适应这种敏捷开发的流程,以及数字化的生态,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开始从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从根源处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发展方式和用户需求。比如,很多银行这些年推行的「中台」模式。

常有人说,金融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但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里,金融行业总有它特定的目标和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方式。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不畏挑战与变化,不断进化为适者生存的「新物种」,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使命。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馨金融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Tags:[db:TAG标签](799121)

转载请标注:SEO三人行——新金融2021:破旧与立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